考虑到区(局)资金预算的特殊性,下表则从不同的资金来源出发对“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实施费用进行分析。
1、按照电子政务建设相关规定,每个项目预算中按照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作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以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
2、表格中未提及的项目属于预算另计类,根据资金多渠道原则,结合省市相关业务专项的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省市级其他专项财政的支持。十三、信息化实施模式分析
目前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有两种:自主建设模式与外包模式。在管委会(市园文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项目的业务特点、项目特点和管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
在自主建设模式下,信息化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完全自主完成,适合于信息化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或部门)。
采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自主知识产权,保证版本升级,服务效果好,开发实施的系统能很好的符合区(局)业务实际情况,方便二次开发与利用;缺点则是需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保证。
从区(局)信息化现状来看,现有人员配备和技术发展实力尚不足以独立完成本次规划的信息化项目,在不增加技术人员和技术力量的情况下,不建议采用自主建设模式进行本次规划项目的建设。
在外包模式下,信息化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由外包商完成,管委会(市园文局)及下属部门与单位以购买产品和应用产品为主。区(局)业务部门及下属单位与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进行合作,提出、整理管理需求,选择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软(硬)件外包商,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园林文物业务的管理需要转变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系统需求,并协助外包商进行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进行项目运行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外包商负责根据项目系统需求主次设计建设方案,并进行开发和实施,通过对区(局)信息人员培训,使其能够承担项目运行后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有以下两方面:
融合区(局)、咨询公司和软(硬)件外包商多方优势,使信息化项目建设更符合实际。
采用该模式同样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是区(局)和外包商合作时分工较难,沟通协调量大,对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建议第三方公司参与系统需求分析和项目管理,保证项目实施质量。
综合考虑区(局)信息化人员、技术、资源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维护要求,建议在进行本次规划中项目的建设时,项目均采用外包模式进行建设。
1、运维组织:区(局)技术维护采用外包的形式,由第三方专业公司提供运维支持;区(局)处室应用系统的日常运营管理由各自处室负责,信息中心负责指导与部分技术支持;下属部门与单位应用系统的日常运营管理由各自部门负责,信息中心负责技术与规范指导;外包维护小组由系统维护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日常运作层面出现问题的处理。主要职责包括:
检查并汇报区(局)信息化维护管理机制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2、运维技术:运维技术支撑体系包括3个层次:展示层、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集中监控层。
展示层。提供对用户的IT运维管理界面与对技术人员的体系管理控制界面,在运维管理界面上实现集中运维的统一管理功能和信息展示与交互功能。可建立服务台和门户网站,实现IT运维工作的集中管理和各系统的单点登录,为区(局)各处室平博网页版、下属部门与单位提供快速的服务请求响应通道和信息资源访问入口。
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在集中运维管理模式下实现流程执行和管理控制功能、业务运维管理功能。通过建立流程管理平台,为所有IT服务管理流程提供统一定制和集中管理功能,并在管理平台系统中固化下来,同时实现与集中监控管理平台的集成。
集中监控层。建立集中监控管理平台实时监控IT设施的运行状况,实现对不同服务对象和IT资源的及时查看,包括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网络、安全、机房、业务应用和客户端等,并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平台对不同被管对象的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进行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
区(局)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形形的风险,因此必须要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
信息化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带来管理流程的变革、业务数据的共享,它势必会引起一些权力、利益的改变,从而对变革产生阻力。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对信息中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局)信息中心,未能实现全区(局)信息化统一监管、统一运维,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完全等问题,影响项目实施质量。
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梯队,而信息化人才又是即懂业务、又懂管理、还要懂IT的复合性人才。现有信息化队伍较为薄弱,缺乏高端专业人才,大大限制了信息中心提高自身信息化管理、建设、维护的能力。只有人才的充分保障,信息化建设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建设中过时技术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过多运用易带来扩展困难、共享性低下、运维困难、无法与新的技术形成无缝链接等诸多问题。
新技术给传统管理服务带来了新的飞跃,但也带来新的风险。新技术的不成熟应用为有效落实信息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存在诸多信息安全问题,如保密、数据传输中的完整性、数据正确性、对外来攻击的预防等安全措施弱化或缺失。
实施过程中,服务方缺乏相应的实施规范,忽视或者不深入进行园文特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等前期工作,导致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实用程度都不够理想;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不够,使信息化实施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实施结束,没有相应的验收,或是验收的标准出现分歧(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必须确定),使信息化项目成为“烂尾楼”。
区(局)信息化建设旨在整合多方资源、加大信息化深度应用、打造“智慧西湖”、“世遗西湖”,涉及信息化建设任务重,时间跨度大,资金投入也较为庞大。资金保障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信息化规划的前提。
在信息化建设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如系统的集成性与实施中部门间协调困难的矛盾,系统的先进性与部分下属部门与单位业务人员信息化操作水平较差的矛盾,应用范围广与数据准备工作量浩大的矛盾,业务需求与系统工作重心偏差的矛盾,高投入与慢收益的矛盾,较长的实施周期与部门“一把手”重视程度及心理承受力的矛盾等。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产生的效益不一定能马上显现,有些结果可能还会不符合某些用户的期望,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信息化前沿技术,涉及到区(局)大多数部门处室和主要的工作岗位,涉及到业务的优化、业务数据的共享,还涉及到部门职责的再分配。区(局)信息中心、信息化专家咨询组、软件厂商是难以协调其中的关系,必须由区(局)各部门领导进行协调。“一把手”在信息化建设中具有“直接决策、高度重视、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的责任。在建设中,区(局)领导要避免出现重前期轻后期,重形式轻内容,并努力提高对信息化建设过程的认知。
加强对信息化的领导和管理,按照“大监管”、统一归口原则,结合工作实际,由信息中心承担全区(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应用推广工作,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信息化系统建设采用统一备案,统一标准,实现数据监管集中化,应用管理分散化。从组织上、体制上切实保证各项信息化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在信息化的实施中,要加强对各部门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的宣传思想教育,加强部门业务人员对现代景区管理和园林文物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强调信息化建设需要业务部门全员参与,通过学习,第一使部门业务人员不断加深信息化对部门业务提升的认识,从而对该项工作产生重视、关心和支持;第二发动所有的业务管理人员参与信息化建设,要求全员在前期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投入运营过程与软件厂商、专家组充分配合、合作共赢;第三提高部门业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为今后信息系统的实施奠定基础,并有效减少区(局)信息化建设及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困难。
应重视需求问题,做好详细的管理需求的分析工作。首先在咨询专家的指导下由区(局)业务部门充分提出、共同讨论,经过滤和筛选,找出瓶颈、抓住重点,然后组织制订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不要盲目在技术上、在管理上求大求全求高,即要符合管理现状,又要有前瞻性,顾及景区管理及园林文物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如果一次性投入过大,却收效甚微,不仅打击了各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业务人员也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信心,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败。所以,需求分析要重在效果,“实用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
根据各处室、各部门单位实际业务需求,合理规划信息化建设内容、建设目标。遵循建立统一综合应用平台的要求,按实际区分现有部门及下属单位信息系统整合需求,新建的系统、已有系统有必要实现、又能够实现整合的,整合到区(局)大平台中来;考虑技术、安全、必要性等只能够提供链接的,要求实现链接至综合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根据区(局)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新老技术运用,做好新老技术交替。新技术的运用宜采用的办法是“逐步更新,持续改进”, 参考选择具有成功实施经验的新技术,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系统突然变化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与损失,尤其是系统数据的不兼容所造成的损失。此外,要把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和防范当作一个持久、连续的工作来完成。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和防范信息技术风险,最终达到业务连续性的目标。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周期长、风险大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配备专业的项目管理人才,引入项目管理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实施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程序规范。并且,项目管理工作要贯穿在每个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
此外,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资源不对称”问题。“资源不对称”包括专业人才、信息、测试设备和技术手段等,因此需要引入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监理。如果项目进行过程中,建设方和承建方由于各自的利益差异、着眼点、技术及管理知识和经验等原因,发生冲突时,监理方能站在公正中立的立场上,以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的争执,促成双方达成妥协。
重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证,统一考虑网络和硬件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人员培训、系统安全等方面所需要的资金,尤其是要加强对软件系统维护、升级和二次开发的资金计划。充分考虑区(局)资金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方案,将重点工程归口资源较为丰富的遗产保护、文保、绿化等专项项目建设中,优先实现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绿化建设等迫切应用。在信息化建设中,统筹分配、合理安排信息化建设资金,确保有限资金投到真正急需的项目上,避免决策失误和资金浪费。附录 信息化标杆借鉴
西湖作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因此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经验,取其精华,着力推进西湖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注重景区旅游业发展,带动西湖综合实力与民生事业发展。
(1)民间力量在遗产保护中发挥着突出作用。一方面,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特点,民间组织始终处在保护运动的前沿,引领保护运动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遗产保护的资金保障方面,美国民间资金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2)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遗产保护体系。 美国的保护立法体系采用联邦立法、州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
(3)美国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重视度高。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各方协调合作,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重要博物馆等将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源发展为数字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向全球传播。
(1)“美国记忆”项目。美国国会图书馆等15个图书馆、档案馆参与,主要是将美国图书、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历史档案资料经过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目前,“美国记忆”已实现了500万件文件文献的数字化,80个资料库已上因特网服务。
(2)IBM数字图书馆计划。这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工程,它将信息储存、管理、查询检索与发行集成在一起,使各类信息用户能将自有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媒体形式,并在网上传播。
(3)NSF/A8PA/NASA数字图书馆。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倡议平博网页版,高校、信息公司、图书馆等协同进行,历时4年,已于1998年完成。此项目共有6个分项目,涵盖大规模的文献库、空间影像库、地理图像库、声像资源库。
(4)美国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政府资金投入规模盛大,政府资金支持是这些项目的主要经费来源,基金会支持、私人捐助、企业支持等也是建设经费的辅助来源;强调各方协调和合作,一方面由国家牵头,联合各级院校、图书馆、学术团体、公司等,另一方面,IBM、APPLE、DELL等大公司积极加盟,推动了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科学的研究模式,美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在内容上分学科,在技术上分侧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全面深入。
美国对于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不断结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先进的经验和模式。
(1)在线旅游与电子商务。美国的在线亿美元,占市场的26%。 旅游网络营销将会是未来网络经济中最具潜力,更有广泛适用性的发展方向
(2)三维虚拟景区平台。哥伦比亚大学视觉媒体中心的视觉媒体平台是一个虚拟的建筑结构,在这样一个结构里,游客可以像在实物里一样进行各个角度的参观。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大学,重现了1964到1965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景象,这也是一个三维的档案,使游客们在真实的博物馆场景之下可以获取档案文件、图片和电影镜头。
(3)GIS、GPS的合作应用。在美国,这两项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在旅游业中,在风景园林规划万面的相应研究也层出不穷。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 Janet Silbernagel运用GIS方法进行了密西根半岛东端景观变迁分析; Ferdinando Villa等研究了借助GIS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公园绿地规划的方法; Richard G. Lathrop等应用GIS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估:David V.Pullar借助Arcview GIS和可视化软件创建三维效果协助进行建筑环境评估。
(4)GDS全球分销系统。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全球分销系统供货商主要是提供一个网络平台,由旅游产品供应者透过后台设定产品销售,让全球的旅游代理商或散客(旅游网站等)可以直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易。
先进的技术支持,与IBM、APPLE、DELL等美国大公司和著名高校等积极合作,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
成熟的技术、产品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如GPS/GIS合作应用、GDS的全球应用等。
目前,全世界共有554处世界级文化遗产,其中,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是名列前茅的文化遗产大国,它们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保护运动起步早,发展快。法国早在1830年国家即设立了历史文化总监一职,对历史文物进行监督和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遗产保护体系已经较为完善。
(2)资金来源多样化。在英国,保护资金最重要的来源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专项拨款和贷款。在法国,直接由国家管理的重点文物古迹不足5%,近一半由市级部门管理,而半数为私人管理,包括埃菲尔铁塔。
(3)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遗产保护体系。英国保护立法体系的核心是国家立法,地方政府主要是执行、解释国家立法,并通过制定地方的法规性文件进行有限的补充。 法国立法体系则采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国家立法主要是明确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和保护资金等原则性内容,地方立法侧重于制定更为详尽的保护细则。意大利政府专门设有文化遗产部,并在保护和管理文物古迹方面摸索出“意大利模式”:政府负责保护,私人或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
(4)多样化的保护宣传活动。在法国,春天举办“博物馆日”,秋季举办“文化遗产日”,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博物馆和历史古迹也在免费开放之列。意大利每年均举办“春天”、“夏日”、“秋实”或“冬眠”等各种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当天,全国各地150个城市中数百座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古迹,一律向公众开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各种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也显露了引人瞩目的效果。
(1)欧洲数字图书馆。欧盟2008年启动,目前可找到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罗浮宫等文化机构的460万笔收藏,一年后馆藏计划扩增到1000万笔以上。
“文化遗产数字化”计划,德国2011年启动,未来将整合成“欧洲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一部分。项目将包括全德国3 万多所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学术文化机构收藏的图书、文件、图片、乐谱、及影音资料。
(2)国家遗产数字化计划。法国政府拨款“7亿5千万欧元”,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中涉及的文化资源包括书籍、图片、影像、文件及声音资料等,旨在向世人展示最美的数字文化遗产。
(3)知识网和文化在线计划。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该项目,加入欧盟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欧洲作为较早探索旅游信息化的地区,形成了较多成熟的信息化应用,很具参考意义。
(1)GIS、GPS集成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丹麦数据库信息系统:以国家旅游局为中心,在全国各地旅游点设立网络节点。这种信息系统存储全国各地旅游设施等方面的信息;奥地利蒂罗尔信息系统、瑞士阿彭策尔信息系统:以地区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旅游发达地区建立的覆盖本地区旅游机构的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只存储本区旅游设施等方面的信息;荷兰联网系统:即由多个地区性的信息系统联网形成,荷兰率先建立了地区性的联网系统,现正与英国努力实现国家之间的系统联网。
(2)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全球分销系统。在欧洲,有40%左右的旅行社都拥有GDS,在法国已有85%的旅行社拥有GDS。近期,AXESS和SAVRE系统联网后,日本和欧洲的6100个系统用户已经可以通过美国航空公司系统预订机票、饭店和租车。
(3)在线旅游与电子商务。在欧洲,在线旅游和电子商务的历史较长,酒店、机票和租车的销售形成了很多模式。英国成为欧洲地区较为典型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该网站非常重视客户体验,已经将其称为ResponseTek的客户体验管理方案不断扩大到其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网站上。
政府拨款充足,在“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实施中,欧盟各国都投入重金推进项目建设。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拨款、市政资金、民间组织资金和私人资金等多种。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法制规范比较健全。日本对文化遗产的立法较早,且不断修改完善,目前已形成一套以《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
(2)运行体制比较完备。为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日本政府还建立了较完备的运行保障体制。日本各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设置完备,各级主管部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
(3)资金支持比较到位。日本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在经济上积极给予支持。建立了政府与民间组织相互配合的资金支持体系,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推广和宣传,资金的使用也非常公开透明。
(4)教育推广全民参与。通过设立“文化日”、“文化遗产保护周”以及“文化遗产防火日”等形式加大推广宣传,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升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全民参与程度。
(1)“全球数字博物馆Global Digital Museum计划”。由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进行,主要是支持网络环境中数字典藏资料的检索,同时支持互动式的网络浏览、编辑,尤以博物馆教育为重点。数字博物馆不仅包括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而且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地图、动画,设计出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用户界面,促进资源整合和技术交流平博网页版。
(2)次世代数字典藏系统研究发展专项计划。1966年,由日本政府贸工部(MITI)支援资讯技术策进署(IPA)及资讯处理与发展中心(JIPDEC)等单位共同推进,为期五年,以数字典藏相关科技与雏形系统为研究开发核心,目标在建立下世纪资讯流通中心的数字典藏系统。
(4)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单位合作,寻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世界遗产的有效保存。
(1)通过立法与行业规范指导行业发展。为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日本政府从立法入手,通过颁布、修改《旅行业法》和《旅行业法实施规则》等多项法律法规,使消费者从与旅行业者签订合约之时起,其合法权益就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真正有效保护,玩得安心、放心。
(2)多样的区域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日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形象特色,但是日本在各个文化景观上的差异较少。我国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比较明显。多样性的区域景观需要在区域规划中得到必要的考虑,将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充分开发利用。
(3)旅游规划的机构和人员建设。日本的旅游规划工作由专业的设计公司或规划所来完成,规划人员的学科、能力背景比较全面广泛,比较适合旅游规划这一相关自然、文化、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知识和经验的工作。我国旅游规划主要由大学、设计院等机构,规划人员学科背景和工作经验领域相对比较单一,难以设计出高水平的规划方案。
(4)以市场经济的视角、方式开发和管理旅游资源。日本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主要是制定政策和投资公益性领域,经营性投资则主要由民间资本来完成。我国要逐步建立市场化的旅游开发和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确保旅游资源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实现产业升级。
(5)让当地居民在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参与和受益。当地居民参与和受益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标志和目标,经济收入的增加、旅游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的保持及提升等是确保居民参与的长久、根本动力,是人居环境和谐与生态平衡保持的重要条件。
(1)“风景导航”系统:由日本技术服务信息公司设计,是一种利用微型只读光盘(CD--ROM)和GPS接收机信息系统。该系统安装在旅游车上,便可计算出旅游车的位置,并向CD-ROM查询该区域的信息。当GPS接收机指示出旅游车上接近某处风景点时,一台电视监视器就能将光盘中的信息以画面和声音形式播放出来,经过一座建筑物时,电视还能播放出其内部景物,接近一座山时,就能显示各个季节的风光。如果光盘中没有某一地区的资料,那么显示屏仅仅显示旅游车在一张地图上的行驶图。
(2)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全球分销系统:供货商主要是提供一个网络平台,由旅游产品供应者透过后台设定产品销售,让全球的旅游代理商或散客(旅游网站等)可以直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易。日本的系统用户已经可以通过美国航空公司系统预订机票、饭店和租车。
(3)客户信息挖掘与数据库营销系统:有效利用海量的客户资料进行挖掘利用,创造旅游服务附加值。利用IT进行有效运作,通过信息关联,可以了解顾客名字,旅游历史记录,顾客乘机位置喜好、重点客户等级等信息,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4)旅游管理内部办公系统:公司利用内部网络使员工实现信息共享,并且利用IT技术提高后方支援业务(如总务、会计等)的效率。
(5)营销渠道管理系统:通过用网络、多媒体终端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以及各营业店的IT革命,建立了新的销售渠道。例如在24小时便利店设立终端网络,顾客可在终端机上购买机票、迪斯尼门票等旅游产品,直接在便利店结算,由此实现了“店面”和网络上的“虚拟店铺”的结合。
引入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融合GPS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提升游客体验效果;
“智慧黄山”是探索城市信息化高级阶段创新发展路径的有益尝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加快黄山市旅游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黄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黄山”以建设“城市网络化、政府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为主要目标,紧紧围绕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实施“两步走”战略,全面推进提升城市信息网络能力、智慧化政府、产业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和数字化生活等5大专项任务,确定“黄山精品旅游”作为优先开展的重大建设工程。
黄山途马旅游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是由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专业化旅游信息公司拥有员工39人,大专以上学历员工34人,占91.9%;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14人,大专17人,中专1人。途马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由中文网、英语网、日语网、韩语网四个站点组成,定位为黄山风景区官方网站。
目前,途马日均访问量近1.2万人次,在百度、Google等各大搜索引擎中均排名前列。2006年黄山旅游电子交易平台获黄山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6-2007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十大优秀景区网站”排行榜,2009年获“优秀目的地景区网站”殊荣,近期又喜获“2010优秀旅游景区网站”及“2010优秀旅游目的地网站”双项大奖。2010年9月,全市“智慧黄山”精品旅游信息化项目以途马网站为基础,以途马公司为运营载体,进行组织架构和功能拓展。
全球化的开放发展、智能化的知识发展、跨越式的转型发展、内涵式的创新发展、生态化的低碳式发展,也将成为“智慧黄山”旅游网追求的目标。智慧黄山旅游网已经开始并将深入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将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跳出传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以信息化为战略支撑的特色现代化旅游服务产业体系,推进大黄山乃至安徽省旅游综合开发提升,把旅游产业实力做强、做优,让地域旅游发展更加充分,打造为安徽乃至华东地区最强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智慧黄山旅游网的指导思想是“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广大游客、服务广大市民”。
目标是到2012年,建成国内最先进、最完善,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化精品旅游体验和全过程服务平台,实现游客随时随地可获取全过程、个性化的精品服务,增强游客的感受,并通过宽带移动网络实现任何地点任何人可以共享游客的旅游感受,形成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竞争力较强的皖南文化特色的黄山市精品旅游产品线,精品旅游成为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全面提升黄山旅游文化形象,使黄山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国际旅游城市,成为国际游客入境首选的目的地之一,为黄山市实现年接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分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2010-2012年为快速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建设精品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初步构建“智慧黄山”应用体系和支撑环境。
第二阶段2013-2015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网络通信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政府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水平,基本建成“城市网络化、政府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包括五大工程:数字化精品旅游推进工程、国际化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黄山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工程、黄山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完善工程、旅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工程。实现金字塔支撑,以一个平台(开放式平台)为顶,两个中心(数据中心,知识中心)为腰,若干子应用构成底座。具体内容如下:
智慧黄山综合门户网:主要包括网站改版、WAP站点和平台升级工程(硬件和网络)
网络建设升级:主要包括智慧黄山旅游电子商务网到各景区景点、酒店的网络布线工程(互联网、移动网等)。
智慧黄山旅游网,域名用的是原来黄山风景区注册的,汇聚资讯、商务、政务、生活等方面的子网页。
综合门户资讯网外界通过这个门户网来了解黄山,它将涵盖所有的旅游要素信息,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营,整合整个黄山市旅游资源,借用先进网络媒进行全域黄山的宣传,利用高科技实现图片特技,实时高清视频,360全景展示黄山美景,建立黄山旅游产业数据中心,游客分析,指挥调度,行业管理系统。
商务网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能交易平台,为景区票务,酒店,农家乐,旅游生产企业,旅游特产,茶楼实现网上交易及处理;利用成功媒体(QQ,携程,驴妈妈,途牛等)打造黄山自己的交易平台,满足所有旅游,所有群体,市民的网上交易平台
市民生活网市民可以通过它了解市内社保、公积金、交通、人才、房产等各项信息,进行液化气的网上订购、专家门诊的远程预约等,便捷地解决各种民生需求。WAP站点针对手机用户的WAP站点技术建设也已初步完成,它将更有针对性,解决手机用户登录智慧旅游网的网速与流量等问题。
数据挖掘是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它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利用功能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企业把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决策,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具体在智慧黄山旅游网来说有助于完成消费者行为分析和精确营销,以及科学管理。
消费者行为分析:可以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景点之间的关联度,根据景点采购的消费者关键特征分析,明确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年龄偏好、价格偏好、性别偏好等,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抱怨,反应关键改善空间,根据消费者的评论促进产品改良。
精确营销: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捕捉、分析、提取、模型化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的精准营销。
“智慧九寨”就是九寨沟景区管理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有效改善九寨风景区商业运作和公共服务关系,实现九寨沟旅游资源的优化使用、生态环境的有序开发和保护、游客满意度提升、产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智慧九寨”的建设重点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游客拥挤、乘车站点的拥挤、车辆调度不畅等问题,实现优化的综合实时管理调度。
2005年,九寨沟景区在全国最早实行数字化管理, 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以九寨沟为主体依托单位申报了国家863重大课题,打造国内首个“智慧景区”。由九寨沟承担的国家863重大课题《基于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的RFID技术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地震遗址的应用研究》。该课题主要是研制基于RFID技术的景区管理模式,解决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游客行为追溯、智能化引导和时空分流、景点负荷监控等问题。随着旅游经济和景区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2010年7月,九寨沟管理局开始景区网格化管理的试点工作,现在已经通过了科技部相关专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以信息为先导来整合、引导和分配景区管理资源,能够使景区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滞后变为实时;能够促进景区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九寨沟风景区的运行效率和行政效能,依托九寨“智慧九寨”的总体规划,建立全口径的网格化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景区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景区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
“智慧九寨”将实现统一的集成用户界面,开发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在SOA架构下实现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升华和服务;
建立依托数据中心的以空间信息共享和交换为核心的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空间数据、业务数据甚至应用系统间的共享、交换和互操作;
系统升级IP化,如监控摄像头、环境传感器,分阶段有计划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所追求的管理物化,所有赋予IP地址的人、物、设施,均纳入管理;
营销进一步国际化,从门票收入走向提供综合服务为主的服务提供商,开发多语言的网站平台。
“智慧九寨”的建设重点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游客分配、乘车站点调控、车辆调度等工作,实现优化的综合实时管理调度。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在景区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已得到应用,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九寨沟景区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已经在九寨沟景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第一家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景区。九寨景区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是采用精细化的单元网格化管理办法,结合可量测实景影像技术,再造景区精细化管理流程。在景区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中心可以监测到整个景区各景点的基本情况,包括及时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等,以便于及时处理,这也为九寨沟景区的长效高效管理提供了一个软件支撑平台。
平台主要是对景区基本维护、突发事件以及对游客流量和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景区一线员工在景区内发现问题,比如栈道损坏,可以用3G手机拍照,上报到景区的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发给相应职能部门。该职能部门处理完之后,再把结果发给发现问题的员工,叫他核查处理结果。这就是我们的“景管通”手机,总共100台。我们把景区分成各个网格,让每个网格都有人来管,通过网格来实现有效管理。目前一期项目已经投入50台。
九寨沟在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集成了视频、物联网等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管理,是国内首个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运用于管理的景区,将进一步提升景区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该标准在充分实践后,将申请国家标准,并向其他景区推广,对推动我国景区的标准化建设,将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价值。平博国际体育官网平博国际体育官网平博国际体育官网